正面回應饒毅
來源: 饒議科學
繼7月23日,饒議科學發表文章“信、達、雅: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......”后,剛剛,華大CEO尹燁正面回應饒毅教授對其的打假與炮轟?。?!
以下為文章原文:
【中文科普走出幼稚期,但還有各種現象交雜】
二十年前我寫過科普,主要是覺得科學太好玩了,不應該自己專有,大家可以一道樂。
近十年來,華人科普文章越來越多、質量越來越高,我發現自己的水平從二十年前的超過中文科普平均水平而有意義,但近十年水漲船高后自己水平低于中文科普平均水平,所以基本退出科普工作。留下對科普概貌的一些了解。
嚴復先生提出翻譯應該做到“信達雅”。
科學普及可能也是同樣三點。
百年前到1980年代,我國人民對科普的需求比較大,而科普工作者人數很少,他們懂得有限,所以有很多科普離“信”有很大的距離。例如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,寫的很多,恐怕錯誤的超過一半。但他們對中國青少年還是正面作用大于負面作用,因為有時候青少年并非搞清楚了具體的內容,而受到了精神影響和激勵。
有些科普工作者,不僅懂科學不夠,構建了一些不夠實的偏見,而且出現過科普工作者一旦有了某些地位和職權,認為科學家不懂科學,而他們更懂。我回國初,就遇到過這種情況,有某位電視臺副臺長,在我說科學好玩的時候,專門公開“糾正”我。好在當時北大的吳國盛救場,要不然我們僵住了。
1990年代-2000年代中期,我當時也寫了一些。我的科普做到了“信”,但很少做到“達”,從來沒有做到“雅”。這與我認為科普的“信”是第一有關,也與我的文字功底不足有關。
近十年,有很多不同科學領域的人,對他們專業相關的進行科普。有些人做的非常好。其中有些只寫一兩篇的人,更是“偶爾露崢嶸”,寫的非常好。
生物之外的有,生物的也有。
如華盛頓大學的陳宙鋒教授寫的癢。與世界上絕大多數領域不同,癢的分子機理研究由幾位華人科學家主導:華盛頓大學的陳宙鋒、霍普金斯大學的董欣中是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。北大博士、陳宙鋒的博士后、回到上海神經所的孫衍剛是國內最佳,如果陳宙鋒堅持這方面研究而不被錯誤所誤導,孫衍剛超過陳宙鋒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。陳宙鋒給《知識分子》科普過癢,因為他就是領軍專家,而且文筆很好,做到了“信達雅”。
北大校友、華盛頓大學博士、德國馬普研究所的博士后梁希同,研究烏賊變色,這是非常有趣、但科學重要性不是非常明確的問題。梁希同的科普栩栩如生,是我自己閱讀范圍內“信達雅”做的最好的科普。因為其科學研究,梁希同很快將回北大任教。作為他將來的高年資同事,我并不希望他參與太多科普,他的去留和晉升都取決于研究,而科普不會對他個人帶來任何好處。
可能,以后這些以自己專業偶爾做科普的,會是我國科普的相當一部分。他們以公益行為做科普。
科普如果能同時做到信達雅,當然最好。如果做不到,底線是“信”。
科普最重要的是“信”。做不到“達”、“雅”,仍然可以科普。做不到“信”,應該避免做科普。
只有足夠懂科學,才能進行比喻、延伸、插科打諢講笑話而“萬變不離其宗”,守住核心內容。對科學本身不夠懂,進行比喻、延伸、講笑話的時候就很容易說錯。外行不清楚,內行一聽就知道是搞錯了,再怎么巧舌如簧也不能掩蓋內容的錯誤。
最近某個企業的高管尹燁,本身生物的背景就比較局限,而且非常不嚴謹,有相當多故意嘩眾取寵的內容。他有關生物的演講就有很多偽科學,而超出生物涉及其他科學,就錯誤百出。外行、特別是文科的聽眾被其吸引。如果他在國際大企業工作,早就因為損害企業聲譽而被開除。
該企業早期的楊煥明確實是基礎太差,不懂遺傳學。一般人把基因測序與遺傳學緊密聯系而不知道兩者在智力上的差別。生物學雞鴨貓狗都可以看懂測序結果,但理解遺傳學要求就高一些。我以前估計過楊煥明可能考不及格現在高中遺傳學部分。但外界不了解,以為楊煥明真是專家,他也希望扮演科學家,所以回答問題出錯。楊煥明后來知道藏拙。
與楊煥明因為扮演科學家而被動說錯一些科學問題不一樣,尹燁主動出來大范圍忽悠就比較奇怪。尹燁的行為無異于主動說謊。他忽悠、胡說和欺騙的內容超出生命科學范圍。批評他是為了破除人們誤認為企業高管就可以隨心所欲宣傳偽科學。
學過生物的人們一般評論如下,我不一定全部同意這些評論,但列出來以便不學生物、特別是文科的人們有所了解,免得被偽科普后不知:
7月24日,華大CEO尹燁正面回應饒毅教授對其的打假與炮轟?。?!
一如之前,我在《圓桌派》所表達的:
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
微信視頻預覽查看
不感興趣
看過了
取消
人點贊
人收藏
打賞
不感興趣
看過了
取消
打賞金額
認可我就打賞我~
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賞作者
認可我就打賞我~
掃描二維碼
立即打賞給Ta吧!
溫馨提示:僅支持微信支付!